开原市委宣传部  开原市文明办  主办
叶赫河、寇河文化带
发表时间:2017-03-21    来源:开原文明网

    流人不忘镇北关

 

镇北关的关城遗址,就在今开原市莲花镇莲花村西5里的大台子沟口。此关城遗址是明朝正统七年(1442)后建的,坐落在外边墙上。这与《辽东志》“镇北关城东北七十里”、《辽宁古长城》“镇北关即今开原东北莲花街村”的记载相符。

 

永乐三年曾建过老镇北关,位置在新镇北关以西十里的白马儿山,即内边的边墙线上。后扩边,东移十里,建在外边墙上,即棉花街西。镇北关的堡城建在关西十里,称镇北堡。

 

镇北关是古战场。万历十一年十二月,李成梁率大军埋伏于中固城,以备南北策应,北击叶赫,南御建州。清佳砮、杨吉砮及部将伯虎赤等311人中计,全部斩杀于开原老城市圈内。听到炮声,埋伏在中固城的李成梁率军急驰镇北关,围歼留屯于关外的三千叶赫及蒙古军卒,杀死一千二百余人,获马千余匹。余部溃逃,李成梁尾追,并包围了叶赫城。叶赫残部降。

 

    据史料记载,曹端广于永乐年间(1420年前后),曾任铁岭卫副指挥使,曾率兵驻守过镇北关。曹端广是红学家公认的曹雪芹十二世祖。

 

康熙乘凉话茶棚

 

茶棚村在镇北关西5里。这里清初还产生了康熙帝逛茶棚的传说。康熙十年(1671)玄烨第一次东巡,九月二十七日驻跸镇北堡,二十八日过茶棚。相传康熙皇帝曾在镇北堡附近的村子喝过茶。

 

康熙从镇北堡东去莲花街,路经茶棚。当时这地方还没形成村落,只有路旁一座茶馆,招待过往客商。说是茶馆,实际是简易的草棚。康熙一路劳累,进棚乘凉。茶罢,帝问:“此地何名?”茶房跪答:“山野僻地,无名。”帝说:“这里山清水秀,有此茶棚倒也别致,就叫茶棚吧!”皇帝命名,焉能不从。从此,茶棚一名就传下来了。

 

继续东行五里,走上山冈东望,见叶赫河两岸男女老少秋收打场的热闹场面。康熙心旷神怡,诗兴大发。吟道:“语言不异旧音声,新到颇怀故土情。白叟黄童皆忭喜,山村水郭幼逢迎。”(《村行》)咏罢,坐下小憩。当时,人们对皇帝何等崇拜,就把这座皇帝休息过的小山冈称为“皇息岭”。年代久了,就叫走了样,称作“欢喜岭”。

 

据《中国历史大事编年》第五卷(清近代 59页)记载,康熙在东巡时,曾两次路过茶棚、欢喜岭。一次是康熙十年(1671),一次是康熙二十一年(1682)。

 

第二次东巡是康熙二十年(1682年)二月始,五月归。

 

清政府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“三藩叛乱”。为告祭先祖,先到盛京祭典,又出抚顺到兴京(今新宾老城),巡行乌喇(今吉林市)。四月,回盛京途中,又经过皇息岭、茶棚,到威远堡下榻,并在威远堡东南的盛京围场射猎一只老虎。但康熙这次经过莲花,并未留下什么典故

 

镇北堡,明朝扩边时,镇北堡曾东迁十里,坐落在茶棚屯之西5里。

 

1958年,修筑南城子水库,又北迁十里,搬到钱家岭,称呼始终没变。可见,明朝产生的地名很有魅力。

 

据史料记载,从清朝顺治时开始,齐齐哈尔(达斡尔语,山间牧场之意)就成为犯人流放地。当时,称被流放的人为“流人”。流放到卜奎的名人,除方式济外,还有吕留良(浙江,文人)。所谓“吕四娘刺死雍正”一说,即产生于此。实际雍正死于圆明园,天花致死。吕家后人,在齐齐哈尔有很大发展。

 

    清朝,在三百年中,流放东北的人数达一百五十万。(《龙江记略》)

 

考察龙潭山城 

        

龙潭山城在威远堡东北八里。该山城西距龙王嘴子一里,东距纪家二里。

 

民国本《开原县志》对山城有详细记载:“由威远堡出柳边,东北行,有连山作环形,周围有九峰。山口在东,可以随时出入。龙潭寺初建于清乾隆四年(1739年)。僧人就其地势建设一门,题其额曰:九鼎龙潭寺。寺在山坳中,前有二潭水,深莫测。”龙潭寺一名,是从清乾隆年间建庙宇之后开叫的,唐初高句丽时期叫什么名称,就无法考证了。城内七峰相连,呈环形。从山门北算起,一直绕到山门之南,共有七座山峰,依次为桂月、凌霄、拂云、叠翠、观澜、莲华、一拳,称七鼎。山门外还南有“朝阳”,北有“迎辉”二峰,所以清代时称“九鼎”。

 

龙潭山城,南有寇河,北连群山,山门下,就是古代东通叶赫、吉林的古道,战略位置极为重要,无怪高句丽族在此建城了。

 

经实地考察,发现龙潭山城是夯土而筑,墙外陡峭,易守难攻,山城内坡,则坦。可见筑墙之土是从内坡掘取的。城墙是环山脊而行,在两峰之间的坳处,墙身更高,有的地段,至今墙体尚有一人高。虽经一千三百年的沧桑历史,风雨冲刷,人为破坏,但其貌没改,仍是一座庄严的山城的样子。

 

    如果仔细观察,会发现在一拳峰北麓与山门之间,有一段几十米的假山。这说明原来的山口较宽,达三十米。筑城之时,从南山腰开始向北筑假山,高达三层楼高。只在北山断壁处留一山门。山门面向东方。可以推测,筑这段假山时,土是从山坳最低处取土,形成深水潭。这合乎高句丽筑山城之常规。因山城面积达一平方公里,战时,居民或驻军可达万人,水源是个大问题。可见,挖潭筑墙(假山)是山城饮水与防御所必需。这一创举,可与开原境内的马家寨后山城相媲美。只不过马家寨山城下,有围城遗址,而龙潭山城至今尚未发现。

据近年考证,龙潭山城还设有几处军事上攻取或撤退的地道。

 

 

责任编辑:郭作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