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原市委宣传部  开原市文明办  主办
莲花街的前世今生
发表时间:2017-04-19    来源:开原文明网

棉花街

 

地名棉花街是明朝后期产生的。明朝时,棉花街西距镇北关五里,距开原老城七十五里。镇北关(又称北关)内的马市堡、开原城南门外都属北关马市,棉花街在关门外,属关前规模较小的市场。

 

从镇北关向东,是叶赫河下游河道,也是当年叶赫部进入开原城的山谷通道。镇北堡——镇北关——棉花街,同处在一条东西向的交通要道上,向东直通叶赫,并沿开原东陆路直通延吉、晖春与朝鲜后门。这是一条从开原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官办的通信、进贡之道,当然也是商业通道。它将辽北地区的汉族与松花江、图们江等地女真各部联系起来。

 

在明代,扈伦四部(哈达、叶赫、辉发、乌拉),长白山女真、东海女真(也称野人女真),如若入关贸易,必先有一个商品收购、运输、集中、存储的过程。当时,“棉花”这块地方,就是一个入关前采购、存储的集散地。不但入关前,这里人烟密集,商业兴隆,就是从开原马市回来,出镇北关之后,商人也得停驻在棉花街这个转口贸易的地方。

 

《奉天通志》在“镇北关”条记载:棉花街是明朝女真族朝贡入市的必经之路,“此地市易当以棉花为大宗,以应东北夷人之需要,故以‘棉花’名传”。

 

莲花街

 
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开设北京至吉林的驿道(又称站道、御路)。道宽三丈六尺,全程2245里,共设驿站37处,平均60里一站。在今莲花街屯设驿站,叫蒙古和罗站(也有写“蒙古伙洛”的)。“蒙古和罗”是满语的译音。

 

蒙古和罗站原址在棉花街路北,群众称之谓“官房子”,配置驿丞一员,排头四名,站丁四十五人。站丁除负责送信任务外,还要维修驿路,饲养马匹。站内养马四十五匹,是传送公文的坐骑。莲花街东头的南山坡叫东马场,街西的南山坡称西马场。这两处都是当时驿站放牧的地方。驿站还施行屯垦,占地几百亩。站丁家属也参予耕作,不纳赋税。

 

清康熙年间,由林佶撰写的《全辽备考》在“边地路程”一节,就曾记载:威远堡东去“四十里至棉花街,五十里至也合”。这里的“也合”即叶赫。这说明清朝康熙年间,棉花街已成为大御路上的驿站了。到了清朝末年,这里早已没有棉花贸易,但棉花街屯北崖下的水塘中,荷花却大片地繁殖起来,又有人管它叫莲花街了。

 

1898年中长铁路开通,和罗站失去了交通要道地位,蒙古和罗站撤销,名称也逐渐被人们淡忘。

 

    1912年以后,棉花街改称莲花街。伊通县在这里建立农村基层行政单位莲花甲。

本山故里

 

1967年莲花乡政府从莲花街东迁八里,搬到孤榆树去了,但民政部门仍命名为“莲花” 乡。可见,一个地名出现后,在历史的长河中要不断的演变下去,在演变中有继承有发展。 

 

    出人意料的是,沉寂一个世纪的莲花街,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起,突然全国知名了,原因是街南四里的石嘴子沟出了个小品王赵本山。本山为古老的“莲花”重抹一笔,今日的“莲花”更鲜艳了。昨日星晨再现,莲花街真是今非昔比了。

责任编辑:郭作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