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原市委宣传部  开原市文明办  主办
叶赫河、寇河文化带
发表时间:2017-03-13    来源:开原文明网

明朝的边关、马市、驿路遗址,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有哪些呢?

 

往小说,留下一连串的历史地名,供人叨念。如叶赫河流域的叶赫、棉花街、镇北关、镇北堡;寇河流域的威远堡、马市堡、开原城;辽河东岸的新安关、双楼台、庆云堡。看来这些历史地理符号,都有其经济、文化的内涵。

 

往大说,影响到当时的文人活动、文学建树;也推动了清代的文人活动,促成诗文创作的活跃。

 

为什么开原马市贸易对当时与后世的文化发展起到如此重要作用呢?第一,开原女真马市属明初在辽东设立的第一批马市,起到引领作用;第二,清朝承接的好。威远堡边门的设立,开原城至叶赫的驿路修筑,都继承了前朝的马市文化,并发展到新阶段。第三,清朝中后期,关内灾民大量迁入,流人也大量增加。由此,寇河流域(含寇河北支叶赫河)就发展成“寇河历史文化带”。

 

提到的明代三关三市及明清驿路遗址,至今尚有大量遗存,历代文人,见景生情,以遗址为依托,书写了大量的即景抒情的诗歌作品。

 

现按从东到西的遗址顺序,分别对相关的历史人物与诗词创作做个介绍:

 

1、叶赫是太后的故乡

 

镇北关外六十里是叶赫城,地处叶赫河(寇河北支)的中游。沿叶赫河南岸的驿路西行,直至棉花街(关前市)、镇北关、镇北堡、马市堡、开原城南门外市场、城内东南隅的市圈(马市终点),东西横贯130里。镇北关马市以及后来的清驿路,给明清两代留下了太多的文化亮点。也为后世遗留下一条群星灿烂的寇河文化带。

 

叶赫部是明朝赐封的羁縻卫(外卫),附属于朝廷军方。叶赫部军事上受开原兵备道约束,称得上直属羁縻卫。有人推论,叶赫地区属开原城地界,叶赫后裔属开原籍,也说得通。

 

叶赫历届十代“国王”,满族称“贝勒”。第六代“国王”清佳砮及其弟杨吉砮,在这里分建二城。东城建在叶赫河南岸的山坎上,杨吉奴砮驻扎;西城修筑在叶赫河北岸的高山上,清佳砮驻扎。两城隔河,遥相对应。

 

“叶赫”是部落名,“那拉”是叶赫部的姓。“叶赫那拉”满语是“河边的太阳”。叶赫是太后的故乡。叶赫先后出过两位皇后,即努尔哈赤妻子孝慈高皇后,另一位是咸丰妻子慈禧太后。孝慈高皇后原名孟古格格,乃叶赫贝勒杨吉砮之幼女。她是叶赫土生土长的。

 

第二位皇后慈禧,亦名叶赫那拉氏。慈禧祖籍虽在叶赫,但却生在安徽,是徽宁池广太道惠徵之女。咸丰元年(1851年)被选进宫。

 

叶赫二城,从1573年前后开建,至1619年城毁,仅存四十六年。今日观其东城遗址,周围一里,墙址尚有一房高。西城已重建,但原遗址得到保存。

 

到了清朝,叶赫出了小令词家纳兰性德。纳兰性德康熙十四年(1675)赐进士出身,官至朝廷一等侍卫。其父为康熙朝太傅明珠。

 

《扈从东巡日录》作者高士奇,对叶赫故城遗址有记载。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,高士奇扈从康熙皇帝从吉林归来,路过叶赫。他在文中写道:“庚寅雨中过夜黑河”,“夜黑城在北山之隈,砖甃城根,亦有子城,尚余台殿故址。又一石城,在南山之阳,水草丰美,微有阡陌。”这里说的“夜黑城”即叶赫河北的西城;“石城” 即叶赫河南的东城。

 

康熙东巡归来,路过叶赫古城,曾有诗作: 断垒生新草,空城尚野花。翠华今日幸,谷口动鸣笳。”(《叶赫废城》)

 

2、文人怀念棉花街

 

棉花街坐落在京师至吉林的驿路上,设驿站,称蒙古和罗站。棉花街本是明朝地名,到了清朝末年,这里早已没有棉花贸易,但棉花街北崖下的水塘中,荷花却大片地繁殖起来,又有人管它叫莲花街了。

 

浙江杨越,明末诸生,因叛逆罪,流放宁古塔。其子杨宾曾于康熙二十九年去宁古塔探望谪戍中的父母。他在《柳边记略·卷三  十五》中记: “塞外凡鱼皆肥美,余去时于棉花街市一鲢鱼,重十斤,价银二钱,十五人食之不尽。余欲更市一尾,进吾父。”老父被押送宁古塔,曾路过棉花街驿站,不能品尝肥美的鲢鱼;这次儿子路过棉花街,特到市场购条鲢鱼,北上孝敬老父。

 

清朝文人方式济路过棉花街时,天已黑了,便写诗称赞“棉花街口一灯红”,给人印象深刻。棉花街驿站规模较小,没有鼓楼,只能悬挂红灯笼,提醒往来客商或公差流人歇脚或投宿。

 

    出人意料的是,沉寂几个世纪的棉花街,二十年前突然全国知名了,原因是街南五里的石嘴子沟出了个小品演员赵本山。本山为古老的“莲花”重抹一笔,今日的“莲花”更鲜艳了。昨日星辰再现,莲花街真是今非昔比了。莲花街成了二人转故乡。

责任编辑:郭作人